微言网

搜索
查看: 63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要求孩子戒手机,家长能不能先做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7 20:35: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广东东莞一名律师妈妈与10岁儿子5年间签署的4份协议”的消息引发热议,在陕西西安,市民马先生和儿子也有一个协议:孩子每周六可以玩一小时手机,其余时间不能玩;作为父母他们在家除了正常打电话外,也不能玩手机。
  随着家长与孩子之间越来越多协议的出现,公众的诸多不同看法也逐渐出现。有的家长认为,和孩子签协议过于苛刻,不够温馨;有的则认为,可以更好地帮孩子树立起规则意识。尽管大家看法各异,但不能否认,这说明了一个可喜的社会变化:伴随着教育观念的重塑与更新,许多家长走出了“暴力育人”的误区,懂得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愿意相信孩子有自我约束与调试的能力。
  “00后”作为“数字原生代”,对互联网有着天然的亲近。网络游戏、直播短视频等,智能手机建构了虚实结合的世界,让孩子们可以轻易地观察到光怪陆离的社会万象与人生百态。手机不仅具有娱乐和社交的功能,还能够给孩子们带来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成为他们社会融入的一种渠道,满足孩子们部分的精神诉求与情感需要。
  因此,如果孩子们缺乏抵制诱惑、管理欲望和自律、节制的能力,很容易沉迷手机难以自拔。教育分层直接影响到将来的社会流动,为了避免孩子们在教育竞争中过早地败下阵来,许多家长都会要求子女少玩甚至不玩手机。只不过,那种生硬、冰冷的“暴力育人”,很容易遭遇孩子们的针锋相对。“己不正焉能正人”,家长们自己都患上了“手机依赖症”,一回到家中就变为“低头族”,父母的不良失范,很容易让孩子形成一种失范感染。
  从这个维度看来,“父子手机协议”并非单向度的约束与激励,而是双向度的“紧箍咒”。父母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如何要求孩子做到?“父子手机协议”犹如一面镜子,见证了家庭亲子关系的变迁——从单方面强调家长的权威,对家长的角色扮演不做任何要求与约束,忽略与漠视孩子的心理感受与精神诉求,转变为父母懂得呵护孩子的权利与尊严,愿意和孩子平等相待、互相信任,和孩子一起变成更好的自己。
  “父子手机协议”不仅让孩子戒掉了玩手机的瘾,也让父亲养成了在家看书的好习惯,说到底是一种双赢。这只是一个个例,但无疑给广大年轻的父母们上了一课: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角色扮演,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精神世界的发育与建设。那种单方面要求孩子怎么守规矩,却放纵自己“想怎样就怎样”的教育观念,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了。(杨朝清)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