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湘不成军是一首悲壮的歌
——谨以此文向无数为实现中华民族强军梦的英烈致敬!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流传“无湘不成军”一说。纵观近现代史,不管是晚清时期洋务运动的发起人,还是大革命时期的将领,抑或是在1955年新中国首次举行的授衔中,名列共和国将帅榜的十大元帅及十名大将,其中属于湖南籍的几近半数,也正是这样一个比重,更印证了“无湘不成军”这一口碑,这也包含了人们对湘军的推崇和敬服。而这从历史风云和战争血火中树立的口碑,何尝不是三湘子弟用生命谱写而成的一首悲壮的歌?
战争,从古到今都是残酷的,它无情地吞噬无数生命,摧残既往文明;同时,它又是充满活力的,因为它能改变旧世界,催生社会新形态建立新秩序。而湘军,正是通过一次次血腥的战争,一场场生死的较量,在滚滚硝烟中独树一帜,创造了逆天的战绩,成就了“无湘不成军”的定论。回顾历史,在晚清时期便有“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的说法。清咸丰至同治年间,湘人曾国藩曾数次受命领清军绿营征讨太平军,告败而归。之后他回到家乡组建湘军,对阵数十万太平军,屡败屡战,最终平定太平天国,挽危局复国势,从此湘军取代绿营成为清军精锐,直至完成“历史使命”后请旨遣散。而从曾国藩创办湘军起,湖南开始出现人才喷涌于斯为盛的局面。此后,从同治中兴和洋务运动,到维新运动;从兴中会、同盟会革命党的成立,到辛亥革命和护国运动,一拨拨湖南志士联袂登上历史舞台,浓笔重彩书写近代史诗。
在现代人民军队中,湘籍将领居多,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湖南人在近代形成了经世济用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二是思想的进步。湖南的工农运动在大革命时期非常活跃,是当时全国最富有朝气的省份之一。当时马列主义的传播为众多湖南将领奠定了思想基础。三是湖南的三次著名起义(秋收起义、平江起义、湘南起义)的影响。湖南出现众多将领正是因为这三次起义为他们提供了实践经历,湖南的许多农民、工人、士兵、学生从此走上了革命之路,出生入死,身经百战,成长为高级将领。可以说有近半数的湖南籍开国将领就是从这三次起义中走出来的。
缘何湘军如此骁勇善战?湖南历称南蛮之地,位处国内中间地带,历史上非群雄逐鹿的中原大地可比,相对封闭落后。在特别的环境里,人们吃得苦霸得蛮不服输不怕死,养成了不畏艰苦坚忍不拔的性格和流血不流泪天下有我敢为人先的气概,而这也正是湖湘人在战争中脱颖而出的原因。蔡元培曾在《论湖南的人才》一文中写道:“湖南人性质沉毅,守旧固然守得很凶,趋新也趋得很急。湖南人敢负责任。”敢于担当,便是最大的勇气,有军如此,何惧万难?并且民国时期有这样一句话:中国若为德意志,湖南即是普鲁士。另外,曾国藩也曾坦言,湘军克敌致胜,得益于地域亲缘,官兵上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官长体恤属下,兵卒甘于用命,视死如归。这也充分表明了湘军的凝聚力战斗力之强大。如此湖湘人,注定了他们在历史中不走平凡路,也正如此,湖湘人在一场场历史变革中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无湘不成军”。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湖湘子弟谭嗣同为变法维新救国图强而壮烈牺牲;“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湖南烈士夏明翰为求真理英勇就义……湘军在历史的舞台上不仅仅是骁勇善战,而且还具有为求真理,宁死不屈,“拼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革命精神。终于,湖湘人通过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辛亥革命、抗日救国,解放战争……,这一场场战争的洗礼,通过无数人鲜血的浇灌,通过一代又一代人湖湘人的前赴后继,终于铸就了“无湘不成军”这一首悲壮的歌。
历史大潮所向,有冲刷也有沉淀,有腐朽没落,也有结晶升华,湘军在中华近代军事史中异军突起后来居上,有理有据,在人民军队的创建和成长中可歌可泣,功不可没,其功勋和精神早已融入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并指挥的人民军队,在威武正义为国为民忠诚英勇一往无前的军魂中闪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