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9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别被在线“诊断”的短视频薅了羊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3-18 11:58: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NPD有六大特征,遇到了赶紧跑”“有的孩子看着正常,其实是ADHD,快来测一测”……近期,以在线“诊断”NPD(自恋型人格障碍)、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为标题的视频在网络上大量传播,不少人“被确诊”。这样的在线“诊断”是否靠谱、可信?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在线“诊断”心理的视频,先以NPD、ADHD、抑郁、焦虑等为热门话题吸引关注,通过话术激起需求后,再推销课程、保健品、一对一咨询辅导等收费项目,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链条。(3月14日 新华社)

短视频是时下最为流行的传播方式之一,不少人闲暇时就刷短视频,甚至有人对其中内容深信不疑、盲目对号入座,不知不觉便上当受骗。在线“诊断”心理的短视频,迎合了部分人群内心的焦虑,凭借不够科学的诊断,进行一系列带货操作,导致消费者被在线“诊断”的短视频薅了羊毛,最终身心受损、钱财两空。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心理表现因个体情况千差万别。在线“诊断”视频所列举的表现,更多的是普遍性表述,根本无法代表个人的心理情况。这些在线“诊断”视频抓住了时下一些群体的共性问题,设置了相应的情境,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引人遐想。因其缺乏相对客观的标准,此类短视频会给人带来“莫须有”的心理暗示,大众需要保持理性。必要时可以向权威机构及相关专家咨询。既然连诊断都不客观,后续的买药自然就毫无根据。

这类贩卖心理焦虑的短视频防不胜防,相关平台必须严格审核、强化监管、加大打击力度。抑郁、焦虑等热门话题视频备受关注,反映出当代社会一些人群寻求心理纾解的需求。但炒作心理问题的视频缺乏个性化科学结论,并非真正的科普。相关短视频平台必须加强审核力度,及时下架相关视频,推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视频,以正视听。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于网络短视频,所有网民均应保持理性,切不可轻信。在线“诊断”缺乏科学依据,我们无需对号入座,只要洞察其背后带货的动机,谎言便不攻自破。个性心理是个复杂体系,没有万能的药物,心病更需要心药医,无需为在线“诊断”焦虑,积极面对生活才会拥有健康心理。

作者:周芳元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