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啸山林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卷中,财富的积累与分配方式往往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品格与气度。2008年,当我首次接触迪拜国际港口集团关于投资深圳大铲湾码头的宏伟计划,希望在深圳大铲湾投资100个亿争取二个泊位,我把材料上报当时的市领导,迪拜华南办事处负责人希望我去迪拜考察,他们把迪拜描绘多么富有、多么富丽堂皇,这个中东酋长国的惊人财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十七年后的今天,当我真正踏上这片用黄金与石油铸就的土地,亲眼目睹谢赫扎耶德大清真寺的恢弘、帆船酒店的极致奢华、哈利法塔的巍峨壮丽,一种跨越东西方的文明对比不禁涌上心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以惊人的财富打造了物质文明的巅峰,而我的祖国中国则以另一种"慷慨",将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十四亿人民,书写着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这两种发展模式,恰如沙漠中的棕榈与长江边的稻穗,各具风姿,却同样令人肃然起敬。
清晨的迪拜阳光灼热,我们一行来到了位于阿布扎比的谢赫扎耶德大清真寺(Sheikh Zayed Grand Mosque)。这座为纪念阿联酋开国总统扎耶德·本·苏尔坦·阿勒纳哈扬而建的宗教圣殿,堪称人类用财富诠释信仰的极致之作。远望清真寺,82个雪白的穹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四座高达107米的宣礼塔直插云霄,整个建筑群被来自希腊的汉白玉包裹,在沙漠的烘托下更显圣洁庄严。走进主殿,视觉的震撼接踵而至——1100根廊柱全部镀有24K黄金,柱头镶嵌着玛瑙与珍珠母贝;七盏世界最大的镀金黄铜水晶吊灯悬挂于穹顶之下,最大的一盏直径达10米,高15米,重约12吨,由施华洛世奇水晶打造,价值超过千万美元。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主殿内铺设的波斯地毯,面积达5627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却没有任何接缝。导游告诉我们,这块世界最大的手工编织地毯由1200名伊朗处女采用38吨新西兰羊毛历时一年半编织而成,造价580万美元。
清真寺的设计汇聚了全球顶尖工艺——意大利设计师的蓝图、德国工匠的水晶吊灯、伊朗匠人的地毯、中国雕刻师的精美纹饰。这座向全世界免费开放的信仰殿堂,每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无论贫富,皆可在此感受伊斯兰文明的辉煌。站在铺满天然宝石镶嵌的地面上(材料包括天青石、红玛瑙、紫水晶等),我不禁思考:这种将巨额财富转化为公共文化空间的慷慨,或许正是阿联酋向世界展示的另一种软实力。
我们驱车阿布扎比,这座在沙漠中崛起的现代"天方夜谭"。沿途双向十六车道的高速公路令人瞠目,更让我惊讶的是得知每个道路间隔标志都采用中国江西特制陶瓷,单价高达8美元。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正是迪拜精神的缩影。
帆船酒店(Burj Al Arab)——这座世界上第一家七星级酒店,是迪拜最著名的地标之一。酒店建在离岸280米的人工岛上,外形如满帆的阿拉伯独桅帆船,321米的高度使其成为全球最高的酒店建筑之一。当年迪拜港口集团代表曾向我夸耀:"住三晚需15万美元",如今亲见,方知此言不虚。酒店内部使用了27吨黄金进行装饰,最小的客房也有170平方米,水龙头、门把手、甚至便条纸都镀有黄金。站在酒店外的朱美拉公共海滩远眺,这座"黄金宫殿"在夕阳下熠熠生辉,与远处的棕榈岛相映成趣。
棕榈岛(Palm Jumeirah)——这座形如棕榈树的人造岛屿是迪拜四大填海工程中最小的一个,却已耗资140亿美元。乘坐轻轨环岛游览,亚特兰蒂斯酒店如一座海上城堡矗立在"棕榈叶"顶端。这座以失落古文明为主题的豪华酒店占地113亩,拥有1539间客房,造价15亿美元。岛上仍在进行大规模建设,每一寸土地都彰显着迪拜将沙漠变为天堂的决心。
哈利法塔(Burj Khalifa)——这座高达828米的摩天大楼如同一柄利剑刺破苍穹,是目前人类建造的最高建筑。乘坐世界最快电梯仅需1分钟即可到达124层观景台,俯瞰整个迪拜:一边是波斯湾的碧蓝海水,一边是无垠的金色沙漠,中间则是密集的摩天楼群。这种超现实的景观,正是石油财富与人类野心的完美结合。 在迪拜购物中心(Dubai Mall),我们见识了另一种形式的奢华——这座全球最大的购物中心占地83.6万平方米,相当于50个标准足球场。中心内不仅有1200家零售店,还拥有世界最大的室内水族馆、奥运规格的滑冰场,甚至是一座完整的室内滑雪场。傍晚时分,我们来到购物中心外的广场,欣赏迪拜音乐喷泉的表演。这座造价2亿美元的喷泉可以喷射高达150米的水柱,配合灯光与音乐,在哈利法塔的背景下演绎着水之芭蕾。
站在阿联酋总统府(Qasr Al Watan)的中央大厅——这里被当地人称为"阿联酋的白宫",我有幸站在习主席曾经驻足的位置留影。环顾四周,镀金的地球仪、精美的伊斯兰几何图案、璀璨的水晶吊灯,无不彰显着这个石油王国的富足。阿联酋用黄金与美元堆砌起一个个世界之最,创造了现代文明的物质奇迹。然而,我的思绪不禁飘回祖国。中国没有用46吨黄金装饰一座清真寺,但我们用改革开放40年的不懈努力,让7.7亿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我们没有建造每晚5万美元的七星级酒店,但通过九年义务教育让亿万农家子弟走出大山,改变了命运;我们没有耗资140亿美元填海造岛,但建设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铁网络,将偏远地区与发达城市紧密相连。
深圳大铲湾码头的发展就是中国式慷慨的缩影。这座我家门口的现代化码头,如今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战略港口。2025年7月,大铲湾新增了中国至印度的CSX和CIX8航线,由阿联酋航运与长荣海运共同运营,每周日挂靠,为中国与印度次大陆之间搭建起高效的物流新通道。码头现有5个泊位,岸线总长1830米,可停靠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船和滚装船。与迪拜港口集团当年设想的单纯商业投资不同,大铲湾的发展始终与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战略紧密结合,服务的是更广阔的民生与经济大局。
阿联酋的慷慨体现在将石油财富转化为令人叹为观止的物质文明成果,而中国的慷慨则表现为将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迪拜,我看到的是用金钱堆砌的"世界之最";而在中国,我看到的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两种模式,同样值得尊重,但作为中国人,我更为后者感到自豪。
迪拜之行让我深刻认识到,真正的慷慨不在于挥金如土,而在于让财富服务于人民的福祉。阿联酋凭借得天独厚的石油资源,在短短几十年内从沙漠部落发展为现代化国家,其成就令人钦佩。特别是迪拜,在意识到石油资源有限后,成功转型为以旅游、金融和转口贸易为支柱的多元化经济体,展现了前瞻性的战略眼光。然而,这种发展模式也有其局限性。迪拜常住人口中仅20%为本地公民,他们享受政府提供的丰厚福利:结婚赠送7万迪拉姆和别墅、子女教育全包、不工作每月可领1万迪拉姆(约合1.8万人民币)。而占人口80%的外来劳工则生活在另一世界中,他们建造了这些奢华建筑,却难以分享发展成果。这种二元结构,或许正是资源型经济体的共同挑战。
相比之下,中国选择的是一条更为艰难但可持续的道路。我们没有依赖某种单一资源,而是通过改革开放释放了全体人民的创造活力。从安徽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大包干"手印开始,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如今的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中国的发展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发展才是硬道理",但我们的发展不是为了建造几个标志性建筑,而是为了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
在迪拜博物馆,我看到了这个民族从沙漠游牧到石油富豪的沧桑巨变;而在中国的广袤乡村,我目睹了更为动人的故事——曾经"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小岗村,通过土地流转和多种经营,人均收入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曾经"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的梦想。这些变化或许不如哈利法塔那般耀眼,但却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亿万普通人的生活。
夕阳西下,我站在迪拜河畔,看着传统木船(Abra)与现代游艇在河面上交错而行,老城的阿拉伯风情与新城的天际线相映成趣。这一刻,我忽然明白:无论是阿联酋用石油财富打造的奢华地标,还是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的全民脱贫,本质上都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只是路径不同而已。
阿联酋的慷慨令人叹为观止——55亿美元建造的清真寺、15万美元三晚的酒店客房、8美元一个的道路陶瓷标志......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明的自豪表达。而中国的慷慨则更为深沉——改革开放40年减贫7亿多人、九年义务教育惠及所有儿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这些成就体现的是一个政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临别迪拜,我不禁想起谢赫扎耶德大清真寺中那块无接缝的巨型地毯。人类文明何尝不是这样一块需要各国人民共同编织的地毯?阿联酋用黄金与宝石诠释了伊斯兰文明的辉煌,中国则用减贫与发展书写着社会主义的民生答卷。两者同样精彩,同样值得尊重。
作为中国人,我为祖国选择的道路感到自豪。我们或许没有世界上最豪华的酒店,但我们有世界上最伟大的减贫故事;我们或许没有用46吨黄金装饰一座建筑,但我们用改革开放的春风温暖了亿万家庭。这种为人民而"舍得"的慷慨,才是真正的大国气度。
有幸站在习主席曾经驻足的位置留影 帆船酒店留影 帆船酒店总统套房留影
在迪拜博物馆留影
在哈利法塔124层观景台俯瞰迪拜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