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2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别把“无理由退货”变成“有理由算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6: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沈阳一职业技术学校60多名学生被曝集体网购服装参加运动会,活动结束后却以“质量问题”为由集中退货退款,导致商家服装链接被电商平台封禁三个月,损失约8000元。5月3日上午,该店主表示,当日上午已接到该学校相关负责人电话,校方已就此事道歉,并承诺回收服装、承担相关费用,双方目前达成和解。(5月3日 极目新闻)

这场看似普通的消费纠纷,实则撕开了电商生态中“七天无理由退货”规则的双面性:当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遭遇诚信缺失,商家如何避免成为规则漏洞的牺牲品?

“七天无理由退货”本是为消费者权益兜底的善意设计,但其边界一旦被模糊,便可能沦为某些人“薅羊毛”的工具。事件中,学生们将“无理由退货”异化为“有理由算计”——服装本身并无质量问题,但利用平台规则漏洞,以虚假理由批量退货。这种行为早已超出正常消费的范畴,本质上是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商业契约之上。当消费者以“维权”之名行“薅羊毛”之实,损害的不仅是商家的经济利益,更是整个电商生态的信任基础。

电商平台在此类事件中的角色同样值得反思。面对短时间内的大量退货申请,平台算法往往倾向于“一刀切”保护消费者,商家链接被封禁、流量断崖式下跌成为常态。这种机制看似高效,实则暴露了平台治理的惰性:规则设计过度依赖技术判断,缺乏对具体场景的精细化考量。例如,若平台能建立异常退货预警机制,结合订单时间、退货理由、用户行为等多维度数据进行分析,或许能更精准地区分合理退货与恶意操作,避免商家成为“误伤”的牺牲品。规则的公平性,应体现在平衡消费者权益与商家生存空间的双向保护中。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社会诚信教育的缺位。学生群体的集体行为,折射出对规则功利化解读的倾向。店主表示:“学生们退款的时候说他们也没有办法,因为是老师强制让买的,老师让退的。”假如学生所说属实,更反映出部分教师师德失范问题,又如何能给学生起到正确的示范作用?他们或许并未意识到,一次“免费租衣”的投机行为,实则是将个人诚信与商业道德置于天平的两端。若教育者仅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诚信价值观的塑造,类似的“规则套利”思维恐将蔓延至更广泛的社会领域。此次事件中校方的及时道歉和补救值得肯定,但更需追问的是:为何有人会将运动会上用过的服装进行“七天无理由退货”视为理所当然的选择?这背后是否隐藏着对契约精神、责任意识的集体漠视?

规则需要完善,但无法穷尽所有漏洞;诚信需要培育,却非一日之功。当消费者学会在规则框架内尊重商业逻辑,当平台跳出“流量至上”的思维定式,当教育者将诚信融入日常教学,或许“无理由退货”才能真正回归其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初心,而非沦为一场零和博弈的筹码。

作者:陈竺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