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七七事变,抗战精神何在?
文/蒋成博
今年的7月7日,我们迎来了“七七事变”75周年纪念日。每当我们年复一年纪念“七七事变”的时候,我们应该牢记,它所传达的抗战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从而将其精髓代代传承下去。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的纪念才有意义。
1937年7月7日,在中国北平卢沟桥,侵华日军以一位士兵“失踪”为由,引发中日双方军事冲突,发起全面侵华战争。从此中国人民“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开始了全民抗战,历经8年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后来,每年的7月7日这天,便被作为“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纪念日。
历史学家认为,中国的“七七事变”,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二战前后,许多国家领导人和历史学家,都对以此为标志的中国全面抗战开端,做出了高度评价。
1938年初,斯大林对到访的孙科坦言:“我深知中国不仅是为自己作战,也是为苏联作战;日本人的最终目的,是占领整个西伯利亚直到贝加尔湖。”
1938年5月,英国驻华大使卡尔在电文中提出:“我们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在某种程度上,中国既是为他们自己也是为我们而战,因为只有日本人的失败才能把我们从危及我们在远东地位的灾难中解救出来。”
美国总统罗福斯说:“我们没有忘记,中国人民在这次战争中,是首先站起来同侵略者战斗的。”
英国外相哈里法克斯在备忘录中说:“中国正在为所有的守法国家而战斗。”
我国近代史研究专家徐中约评论道:“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创始国。在其近代历史上,中国的国际威望从来没有像此刻那样崇高。”
今天,环球综合据香港“中评社”报道,在今年的“七七事变”75周年纪念日当天,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出席了台北中山堂堡垒厅举行的纪念特展开幕式,他呼吁“全民能够记得中华民族抗拒外敌的民族圣战”,也希望藉由还原历史真相,促进两岸永续和平,让历史不再重演。
然而,无论是外国领导人,我国历史学家,还是台湾领导人马英九,都未阐明“七七事变”所传达的抗战精神究竟是什么?
那么,“七七事变”所传达的抗战精神究竟是什么呢?
抱着还原历史,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从1937年7月17日,当时的国家最高领导人蒋介石发表的“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演讲中,找到了抗战精神的精髓所在。
其一,以和为贵的精神——和平至上的精神。蒋介石演讲的第一条就强调了这一精神,他说“中国民族本是酷爱和平,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向来主张对内求自存,对外求共存。”为什么要把和平放在第一位呢?其理由是:“我国是弱国,对自己的国家力量要有忠实的估计,国家为进行建设,绝对的需要和平,过去数年中,不惜委屈忍痛,对外保持和平。前年五全大会,本人外交报告所谓:‘和平未到根本绝望的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
其二,视死如归的精神——不怕牺牲的精神。蒋介石演讲中所说的和平无望的“最后关头”,即视死如归,他说:“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那时节在不容许我们中途妥协,须知中途妥协的条件,便是整个投降,整个灭亡的条件。全国国民最要认清,所谓最后关头的意义,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唯有‘牺牲到底’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胜利。”
其三,寸土不让的精神——保家卫国的精神。蒋介石演讲中虽然承认我们是弱国,但一定要寸土不让。他说:“因为我们是弱国,又因为拥护是我们的国策,所以不可求战;我们固然是一个弱国,但不能不保持我们民族的生命,不能不负起祖宗先民所遗留给我们的责任,所以,到了必不得已时,我们不能不应战。至于战争既开之后,则因为我们是弱国,在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时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求我们最后的胜利。”
最后,蒋介石再次强调了上述三大抗战精神,他说:“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之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保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因此,笔者以为,在纪念“七七事变”75周年的日子里,能够传承以和为贵的精神——和平至上的精神,视死如归的精神——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寸土不让的精神——保家卫国的精神,我们的“七七事变”纪念,才不枉纪念,昔日为国捐躯抗日将士的鲜血才没有白流,抗日英灵在九泉之下才能得以安息。
2012年7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