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标题: 无人机扰鸟已演变成一种生态危机 [打印本页]

作者: 微言网编辑部    时间: 昨天 12:27
标题: 无人机扰鸟已演变成一种生态危机
目前正值东营观鸟季,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呈现万鸟齐飞盛景。但部分摄影爱好者为追求极致视角,使用多架无人机在鸟群中穿梭追拍,导致鸟类受惊或受伤。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杨经理表示,虽未亲眼目睹无人机撞击鸟类,但常见多人协作驱鸟拍摄行为。东营市公安局回应称,保护区管委会正与司法局等部门沟通,拟发布无人机管控公告,并研商架设反制辅助系统。
  在黄河三角洲的芦苇荡里,卷羽鹈鹕舒展羽翼,却遭遇“钢铁螳螂”——无人机如蝗虫般穿梭鸟群,惊飞受伤的候鸟在空中划出凌乱轨迹。近年来,生态摄影热潮催生出一批“为拍摄而拍摄”的乱象。 在上海,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仙八色鸫因摄影者近距离(仅2米)围堵、投喂食物,导致其因过度进食而健康受损。更触目惊心的是江苏淮安东方白鹳惨案:2024年5月,一只成年东方白鹳被无人机螺旋桨绞断双腿,虽经救治仍死亡,揭示无人机对野生动物的致命威胁。
  这种乱象的根源,首先在于对完美影像的病态追求。摄影圈内出片至上的潜规则,让部分人将候鸟视为取景框里的动态布景,不惜用无人机驱赶至预设机位。这种行为本质上是消费主义对生态的殖民——当镜头成为攫取生命的利刃,记录自然便异化为征服自然。无人机螺旋桨的轰鸣声中,鸟类被迫逃离栖息地,繁殖行为被打断,甚至面临生命危险。
  其次,从法律层面来看,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虽禁止妨碍鸟类生息繁衍,却未明确无人机噪音、飞行轨迹的违法边界。东营市虽拟发布管控公告,但禁飞区设立需中国民航局审批,短期内难以落地。保护区工作人员只能对违规者口头劝阻,甚至无法将未入园的无人机飞手纳入黑名单。当无人机在禁飞区外肆意盘旋,法律条文竟沦为纸面警告,科技成了生态保护的法外之地。
  更令人忧虑的是,专家称“无人机干扰小”的结论,将技术伦理矮化为操作距离的数学题。这种逻辑掩盖了无人机对鸟类生理、行为、繁殖的全方位干扰,忽视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研究表明,无人机噪音会使鸟类心率加快、代谢紊乱,长期干扰可能导致种群数量下降。对于本就濒危的卷羽鹈鹕和东方白鹳而言,一次惊飞可能让整个东亚种群陷入危机。这种将科技凌驾于生态之上的行为,实则是人类对自然的傲慢与无知。
  破解困局需多管齐下。法律层面,应参照《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将自然保护区划为禁飞区,并明确“干扰鸟类生息”的处罚细则。技术层面,可采用雷达侦测、计算机视觉与无线电频谱分析技术,实现对低空无人机的实时追踪与智能干扰。但最根本的还是要重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摄影者当以“远观不打扰”为准则,将镜头从追逐惊飞转向记录和谐,这才是生态文明的真正注脚。
  生态摄影的初衷应是增强保护意识,而非破坏生态平衡。从东营的“鸟浪”到上海的仙八色鸫,从北京的官厅水库到江苏的东方白鹳,无人机扰鸟已演变为一种生态危机。当镜头成为利刃,我们需反思的是,摄影的艺术自由是否应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禁飞无人机虽非唯一解决方案,但至少为保护区划定了不可逾越的底线。毕竟,鸟类的翅膀不应成为人类镜头的囚徒。 (天柱山)






欢迎光临 微言网 (http://www.cwy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