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标题: 让豪门撕破脸的信托,和普通人有什么关系? [打印本页]

作者: 微言网编辑部    时间: 昨天 10:23
标题: 让豪门撕破脸的信托,和普通人有什么关系?
最近,不少人都在吃娃哈哈一家的瓜,而且越吃越复杂。
这场风波的主角,是宗庆后的独女、现任娃哈哈董事长——宗馥莉,她被三位“同父异母”的弟妹,一纸诉状告上香港高等法院,理由是:她涉嫌“私动”一笔高达21亿美元的离岸家族信托资产。
听上去是狗血豪门剧,却涉及一个专业的金融工具——信托。问题来了:信托到底是什么?宗家信托有没有“被击穿”?它和我们普通人有没有关系?
为何豪门都爱用信托?
有关信托,你可能听说过:梅艳芳在临终前设立信托,指定资金只给母亲生活费,不能乱花;沈殿霞留给郑欣宜的信托,每月只能领一笔生活费。此外,曼德拉、李嘉诚家族、英女王……都在用信托打理财富。
说白了,信托就是一种资产安排方式。宗庆后设立信托,就像生前设定了一个“财富自动驾驶系统”,把钱交给受托人(比如银行、离岸公司),让他们按照他的意愿,把资产分配给子女。
为什么名人富豪都爱用信托?因为它可以实现三件事:
第一,给资产装上防火墙:防债务、防婚变、防乱花。
有钱人最怕啥?一是公司出事,资产被追债;二是婚姻变故,被伴侣分一半家产;三是突然离世,钱被乱花。这时候,信托就像一个独立的保险柜——把钱从你名下转出来,装进信托的“金库”里,不管你个人发生什么,里面的钱不会轻易被动。
比如梅艳芳去世前就立了信托,规定每个月给她妈妈生活费,避免一次性给完被花光。
第二,提早写好“分家剧本”:谁拿钱,怎么拿,都听你的。
你是老板,但你儿子天天打游戏;你有三套房,但担心女儿婚后会被骗。怎么办?
那就提前把“分家剧本”写清楚,放进信托里:谁能分?分多少?几年领?学业达标才能多给?甚至还可以规定“结婚前别动房子”。
比如沈殿霞的信托规定,女儿要到了某个年龄,才能领取一部分财产,既能保障生活,也避免早早挥霍。
第三,用信托“悄悄地把钱传下去”:闷声发财又合理避税。
一些富豪不想一走之后全网知道你留了多少亿,也不想被征太多税。设立信托,可以把资产通过海外架构转移,既避税,又能保护隐私,名字不会轻易暴露在公众或继承公示名单上。
所以很多富豪子女拿到的钱,不是直接继承,而是通过信托账户慢慢发放出来,既体面又安心。
信托怎么玩?
听起来很高冷,但信托并不是高深莫测的金融魔法,其核心逻辑就一句话:我把钱交给你,你帮我按规则打理,最后把钱给该给的人。
可以纳入信托资产的有现金、股票、房产、债权、金条、藏品等,而一份信托需要三个关键人物: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
委托人——出钱的人。
你可以将委托人当做一部剧的编剧。谁出的钱、谁说了算。这个人就是信托的“总策划”,规定钱怎么花、谁能花、什么时候花。像宗庆后就是娃哈哈信托的委托人。
受托人——管钱的人。
你可以理解为一部戏的导演,一般都是专业机构,比如银行、信托公司、律师团队。他们不是“你家亲戚”,不是“好说话”,他们只听剧本、不看脸色,严格按合同执行。
受益人——拿钱的人。
受益人可以是孩子、配偶、老人、慈善组织……你说给谁,就只能给谁,导演不许乱拍。比如沈殿霞就设了一份信托,规定她女儿郑欣宜必须到某个年龄才每月发放一定生活费,不然就容易挥霍光。
家信托有没有被“击穿”?
那娃哈哈这场遗产大战,既然用了信托,到底哪儿出了问题?我们来“复盘”一下宗馥莉被起诉这件事。目前已知的信息是:
■宗庆后生前设立了一个离岸家族信托,受托资产主要存在Jian Hao Ventures Limited名下,这是一个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的公司。
■信托资金约21亿美元,其中大部分存在香港汇丰银行的账户上。
■宗庆后去世后,宗馥莉似乎动用了这笔资金,但她的三个“同父异母”弟妹提出质疑,称这笔钱属于家族信托,不是她一个人可以随意动用的。
■三个“同父异母”弟妹向香港高等法院申请禁令,冻结账户,并要求宗馥莉说明:这些钱去哪了?是怎么动的?有什么权利动用它?
为了帮助大家更专业吃瓜,我们来拆解信托的3个关键点,边讲边套回这起案件。
第一,信托必须“立得住”。
从法律上看,信托是个“要式行为”。要成立,必须写清楚三件事:谁出的钱、钱怎么用、谁来受益。
宗庆后有没有写这些?目前看,原告说“他承诺要设立信托”,但宗馥莉一方说“没文件啊,我爸生前也没交代”。
法律界有观点认为,宗庆后可能并未完成完整的信托设立流程。比如,有一种猜测是:“信托资产要攒满21亿美元才正式生效”,如果他去世时只转入了18亿美元,那这份信托可能还只是“草稿”,还没进入“自动执行”阶段。
那怎么办?法院就得查:有没有书面协议?有没有财产清单?有没有受托人?如果只是口头承诺,那很可能信托无效。
第二,信托财产必须“分得清”。
宗家这次争的信托的钱是旗下“建昊公司账户里的钱”。问题来了:如果这些钱已经放进信托,宗馥莉就不能随便动。如果没放进去,那她作为公司负责人动用,也说得通。
但正因为这个边界不清,所以法庭直接下了临时禁令,先别动,再查清。但事实上,资产是否真正隔离、独立入账,这是信托运作的生命线。
第三,各类法律文件必须“对得上”。
从目前的信息看,宗庆后名下可能有:信托计划、遗嘱、股权安排、代持协议……一环错,全盘乱。信托说给A,遗嘱说给B,公司登记还在C名下……法院怎么判?这也是目前这场遗产罗生门扑朔迷离之处。
信托离普通人有多远?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想:我又不是李嘉诚,也没有21亿美元,信托和我有啥关系?
其实,现在的信托,早就不是富豪专属,而是正悄悄“下沉”,走进越来越多普通人的生活。很多银行、信托公司都推出了门槛更低的“家庭信托”“教育信托”“养老金信托”,有的甚至只需要几万元就能设立,手续也比你想象中简单得多。
普通人可以怎么用信托,举几个场景让你更好理解:
一、给孩子“慢慢花”的教育金信托
你攒了一笔教育金,准备给孩子留学用,但你担心:孩子万一不争气,拿钱去买跑车?万一你出事,这笔钱被亲戚“顺走”怎么办?
信托就能设定好“使用说明”:钱只能用于学费、生活费;一年只能支取固定额度;学业合格才能继续拿。
就像你提前安排好了一位“机器人理财师”,照你设定好的条件,守住这笔教育资金。
二、“一房多代”的传承信托
你有一套老破小,是你最重要的资产。你想传给孩子,但又怕他结婚后被“骗婚”或拿去抵押。
信托能做到什么?你可以设定:这套房子归信托名下,儿子拥有“使用权”,但不能随便卖; 只允许自住,不可出租;将来这房产继续传给孙子辈,避免“中途折损”。
这就像给房子“上了一把锁”,保证你这一点点积蓄,不会在代际之间“蒸发掉”。
三、自我养老的安心信托
你有几十万积蓄,但又怕自己老了以后被骗、被冒领,甚至被子女“养老不养钱先花”。
养老信托能怎么做?你可以把这笔钱放进信托,约定每月定额支取;如果你患病、失智,钱只能用于护理、医药费;万一去世,剩余财产自动转给指定受益人,不必经历复杂继承。
这就是一种“给未来的自己留后路”的方式。
所以,信托不是遥不可及的“金融神器”,它其实是一个提前写好的“财富说明书”: 不管你有100万,还是只有10万;不管你想养儿防老,还是留爱不留债,信托都可以帮你提前规划、自动执行、守住底线。
回过头来看宗家这场“信托之争”,也许不是最后一个豪门瓜,但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它是一份“前车之鉴”:人生终局设计这件事,越早越清楚,越晚越复杂。
来源:南方+(记者:陈颖)






欢迎光临 微言网 (http://www.cwy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