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小的我》导演杨荔钠在青年电影人论坛上称,这部电影用的是纪录片美学,让观众真实看到刘春和们的生存处境。“到上映电影上映的时候,我们也特别欣慰,有小孩真的把自己和春和的照片放在一起,他们说谢谢易烊千玺演的属于我们的电影。” (4月25日 荔枝新闻)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电影在反映社会现实、揭示社会问题、引发公众思考、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效果。观众能够从电影中获得文化认同、情感共鸣、鼓舞激励,也能从中看到自己所忽略、未曾意识到的社会问题,同时引起关注、思考,从而推动有关举措的落实和相应问题的解决。该部影片以脑瘫患者刘春和为主角,通过纪录片美学呈现其求学、求职、情感诉求等生活细节,展现此类患者真实的生活状态和生存困境,让观众更直观地看见和了解他们,打破内心对他们的一些偏见和误解。
主角饰演者易烊千玺也提到,“我除了肢体的障碍以外,我的心理、我的意识,一切都是跟你们正常人一模一样的,假如说我现在没有肢体的困难,很有可能,比大部分人做的都要好”。影片对于脑瘫患者形象的呈现和塑造,不仅让观众当下关注到了他们,更辐射到了社会,让更多即使没有看过这部影片的人群也能关注到他们,并通过相关知识普及、宣传、倡议,改善大众对脑瘫患者群体的认知,减少刻板印象,去除一定污名化,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尊重和理解。比如,2025年1月,由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小小的我》电影团队联合出品共同发起一次面向社会的更名倡议《别叫我脑瘫》,倡议将脑瘫更名为五慢症,相关词条“对600万人说慢一点没关系”也引发了众多网友热议。
无独有偶,改编自“流浪兄弟”真实事件的影片《野孩子》,一经上映,同样引发了大众对社会边缘群体——“事实孤儿”的广泛关注,即父母没有双亡、但家庭没有能力或没有意愿抚养的儿童。影片通过映射相应残酷的社会现实和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填补公众对这一群体的关注空白,促使更多福利且人性化的举措推行、落地,推动社会不断向善发展。
电影就像一面镜子,通过映射一定社会现实的方式,引发大众对于自身处境或他人处境的关注和思考,观众在观看影片后,也会有一种“余音绕梁”的感觉,透过光影,好似和角色同频共振、感同身受。这种拥有直观感染力、直抵观众内心的艺术效果,也是电影能够运用自身力量来推动社会发生一定改变的根因所在。让“小小的我”被看见,让“野孩子”被关注,让现实思考不止于银幕,让电影力量持久延续,让社会美好得以实现。
作者:谭欣欢迎光临 微言网 (http://www.cwyan.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