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下的网络,段子难久远,好梗永流传。有些能让公众秀“段子肌”的梗,总能被拎出来热炒,比如“雾霾是对激光武器的最好防御”,这两天就又跻身话题榜。如果说,之前该论断激起热议,源于舆论质疑;那这次它再度闯进公众视野,是因其“理论提出者”张召忠的“反质疑”。
日前在接受媒体专访时,针对“雾霾防御论”引发的质疑,张召忠表示“从科学角度来讲,我说的是100%正确的”,他还称“我们的科技素质太差,这是不可容忍的”。
雾霾能防御激光武器吗?有专业分析给出的结论是:能——云雾、霾、气溶胶粒子、降水等因素,都可能对激光束产生吸收、散射和折射,削弱激光武器破坏力。张召忠自认其论断“100%正确”,大抵就是自恃其“科学立场”。而“100%正确”,也沿袭了他此前“所言无误”的回应口径。
但这仍挡不住,“雾霾防御论”在舆论场被归于雷语序列,成了网民打趣发挥的题材。这或许确实跟媒体片段化呈现、大众科普欠奉有关系,但其之所以能一石激起千层浪,究其原因,其实不在于在专业认知维度的对错,而在其话语褒贬倾向跟四面“霾”伏情境下公众的焦虑情绪之间,有着巨大沟壑,这也构成了其论断的“不正确”一面。
对公众而言,雾霾是“面目可憎”的,会侵害公众身体,所以才要全民防霾、举国治霾。在此情境下一本正经地指出其益处,无疑有悖人情。像“PM2.5高到四百、五百、六百才最管用”的言论,这颇具“让雾霾来得更猛烈些”的意味,也与公众厌霾的朴素感受间形成了某种断裂:毕竟战事不常有,日子得天天过,只单向陈述雾霾的御敌威力,罔顾其对民众身体的毒害,不免“超脱”得有些刺耳。
坏里看出好的“辩证法”,一旦跳脱现实语境,可能就是伪理性。事实上,要论述激光武器的劣势,又何必列举雾霾优势?就此看,“雾霾防御论”引吐槽,真不能归结于民众认知不正确,只能说,当事人看似正确的精英式“唯科学”话语还是太过脱离现实。文/
佘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