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标题: 成为“有钱的老年人” 没那么容易 [打印本页]

作者: 微言网编辑部    时间: 2022-10-27 16:34
标题: 成为“有钱的老年人” 没那么容易
作者:雪山
“长命百岁”是中国人贺寿最常用的祝福语之一,“百岁老人”也是有福之人的代名词。在平均寿命比较短的古代,先人对长寿的渴望有时超乎想象。而今天,长寿时代如期到来。
世界卫生组织在《2022年世界卫生统计》中提到,全球预期寿命从2000年的66.8岁增加至2019年的73.3岁。刚刚过去的9月,在中宣部举办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副主任表示,“这10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74.8岁增长到78.2岁”。
只是,凡事都有另一面。人均寿命持续增长,“长寿挑战”也随之到来。当衰老作为极少数不需要努力就会必然发生的事,我们如何通过未雨绸缪,来避免陷入“人活着,钱没了”的困境?又或者,当不幸遇到财务或疾病危机,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应对,以确保晚年能够维持一份体面的生活?
长寿的B面
长寿时代的另一面,是不可避免的老龄化。1979年,上海率先进入老龄化阶段。如今,中国已有149个城市进入深度老龄化(即65岁人口占地区总人口14%以上),整体距离深度老龄化也没有多远了——根据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3.5%。
长寿时代的到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随之而来的老龄化亦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但当社会发展程度还不足以负担长寿时代引发的种种挑战时,“未富先老”的困境便出现了。
对于个人来说,“未富先老”的困境,首先体现在养老金上。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如果养老金替代率(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达到70%,基本上可维持生活水平不出现明显下降。而如果养老金替代率低于55%,退休后的生活质量将明显下降。由于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现收现付制,加上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社保缴费率下降,养老金替代率已低于55%的警戒线。
如果“未富先老”是长寿时代的养老挑战,那么“长期带病生存”则是长寿时代的健康挑战。
早在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曾在《世界健康报告》中提过,“单纯的寿命增加,并不意味着生命质量的提高,健康寿命比寿命更重要”。医学进步极大延长了人类寿命,疾病检出率和治愈率均有所提高,但与此同时,与慢性病共存也成为越来越多人不得不面临的全新人生课题。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陈东升在其《长寿时代》一书中也发出“灵魂拷问”:“长寿是否意味着人们变得更健康?寿命增加的部分,是老当益壮的健康闲适状态,还是力不从心的衰老失能状态?”
面对长寿的B面,没有人不希望日子过得顺利一点,身体健康一些。长寿意味着更为宽广的生命体验,但也暗藏着种种需要化解的难题。这些难题不是远方的事,不是别人的事,而是所有人只要活着都会遇到的事。
老龄化下 没做好准备的个体
当长寿挑战逼近,作为个体的我们可能还没准备好。
有人是知足乐天派,认为“社保养老已经足够,况且车到山前必有路,未来社会发展节奏一定会跟上需求”;有人选择当鸵鸟,觉得“养老离自己很遥远”;更多时候,很多人就算深知必要性也迟迟缺乏行动。
35岁前后似乎是不少人开始规划养老的分水岭。陈佳在北京某知名国企任职,到了30岁有了孩子,体检也开始出现异常指标,才开始为养老做准备。在她看来,长寿挑战主要是长期带病生存的挑战,为此她给自己和孩子购买了重疾险,作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
陈佳是独生子女,深感养老压力较父辈更大。身处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间夹层,尽管亲眼看到身边长辈养老压力不小,尤其在自己生了孩子后更是“不想让孩子承担太多给自己养老的压力”,但她目前却只能把精力集中在拼事业上,顾不上考虑更多的养老计划,“当你有足够的实力,才能在力所能及范围内规划未来”。
豆瓣小组“独生子女养老交流组织”,聚集了一批像陈佳一样因父母养老问题而备感压力的同路人。他们不敢躺平也无法躺平——既担心自己的养老金不够花,更害怕父母生病。已经不只一次看过这样的讲述:在父亲或母亲手术知情同意书上签下自己名字的那一刻,才是他们真正迈向成年的时刻。
而慢性疾病的年轻化,也加剧了年轻人对于养老的焦虑。现在成年人打开体检报告的心情,跟当年查询高考成绩的忐忑没什么两样。“跟父辈相比,很多原本是老年该得的病,现在都提前到中年或是青年时期了。”陈佳任职于某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多年的工作经验让她得出该结论。
陈佳的感觉是对的。《2022年中国健康管理白皮书》显示,“95后”受到健康困扰的比例相比其他年龄段更高,慢性疾病年轻化趋势明显。甚至在高压的工作和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下,“年轻人被送进ICU”的新闻屡见不鲜,让年轻人意识到自己距离大病乃至死亡的距离,貌似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远。
与之相伴的现实是,年轻人不敢生病,也生不起病。根据《年轻人疫情影响报告》,近8成年轻人认为因病请假会影响状态、耽误工作,更有超7成年轻人认为医药费过高,难以承受。前段时间,“为什么这届年轻人不敢生病了”的话题登上热搜,足可见年轻人对于身体健康的普遍焦虑。
相比之下,原本焦虑的眼角的几道皱纹、愈发明显的法令纹以及连医美都难以拯救的下垂,便显得没那么要紧了。这代人的养老焦虑和健康困扰均比上代人更难,这是他们在长寿时代的真正挑战。越来越多人意识到,退休不一定等于享福,想过上“最美不过夕阳红”的晚年生活,真没那么容易。
应对长寿挑战 解法总比困难多
2009年春晚,赵本山小品里的那句“人活着,钱没了”,恰好可以用来描述长寿时代的核心症结。也就是说,无论是养老焦虑还是健康挑战,应对之道就是避免“人活着,钱没了”。这个“钱”,既是一笔相对充足的、能够活到老领到老的养老金,也是保障有钱治病、不因疾病和意外返贫的救急金。
对于普通人来说,在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下降的背景下,增加多元化的收入来源显得尤其重要。根据国际通行的养老金三支柱理论,除了基本养老保险的第一支柱外,个人还可以依靠第二支柱(雇主主导实施的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和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作为养老金的收入来源。
陈佳所在的国企,于2009年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是较早一批响应中国国家政策号召,建立起企业年金制度的公司。后来,这家国企又先后在2012年和2015年推出补充医疗保险和重疾险保障,建立了一套完备的补充医养福利制度。
而为这家国企提供企业年金受托管理和员工医养保障服务的保险公司,是有着深厚医养保障实践和经验积淀的泰康养老。
从传统“一刀切”的企业年金受托、员工补充医疗和意外保障到个性化的弹性福利安排,再到如今市场需求激增的员工身心健康管理,其发展沿革符合员工保障需求变化的大趋势。正如陈东升在创立泰康时所说的那样,保险可以为人们未来美好的生活提供保障。泰康养老的业务模式也被业界视为中国团体保险市场不断满足客户美好期待的发展路径。
吴新伟是陈佳的前领导,亲眼见证了这套制度从无到有的过程。今年他正式退休,由于有了企业提供的完备的医养福利保障,他并不担心自己的退休生活。
吴新伟举例称,假设一位员工从20多岁毕业入职,一直工作到退休,那他的企业年金积累将超过百万。剔除掉货币因素,也是一笔可观的养老储备。他表示,随着老龄化进程逐年加深,员工也意识到企业年金的重要性,企业年金参与率从一开始的70%左右,攀升到了目前98%的水平,“因为越早积累,负担就越小,太晚开始的话,既存不下什么钱,压力也更大”。
医疗保障方面,吴新伟介绍,“以前员工得重病了,我们只能找工会看能不能给些补助,后来就想到通过保险来解决”。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位刚退休的老员工不幸患上白血病,需要长期看病治疗,而在补充医疗保险的保障下,医保范围之外的自费部分也报销了90%,避免了这位退休员工因病返贫。
《2022年中国企事业职工养老规划报告》指出,在职职工赡养负担日渐加重,企事业单位在进行员工福利规划时,有针对性地提供养老福利保障方案,既能缓解员工个人的养老焦虑,也有助于增强员工的长期稳定性。陈佳和吴新伟所在国企的企业员工福利制度探索,为人们应对长寿时代提供了参照。
面对长寿时代的挑战,泰康养老业务负责人在结合国际经验后认为,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养老第一支柱比例下降,第二、第三支柱比例上升是必然,而全面参与中国国家医养保障三支柱建设,面向企业和个体做好养老第二、第三支柱的强有力补充,就是泰康养老正在做的事情。
目前,泰康养老已构建起一整套契合企业及员工需求的一揽子医养保障解决方案。尤其在创新员工福利方面,泰康养老依托弹性福利模式,把保障从企业延伸到员工本人及其家庭,使员工可以用实惠、便捷、高效的方式,为自己和家人购买补充的医养保险产品。此外,泰康创新推出的“保险+养老社区”商业模式,不仅解决了客户的养老筹资问题,还提供配套的养老照护和医疗服务。目前,泰康之家养老社区已实现中国26城29社区的布局。
在企业医养福利保障领域,泰康养老下一步将继续探索健康保障。除了为企业提供解决患病的救急金需求外,泰康养老还将通过“保险+企业健康管理”的企业管理式医疗模式,将企业健康险支付与职工医疗服务打通,在解决职工看病难的同时,提升职工医疗质量和降低医疗费用。其中,健康管理覆盖从前期预防、一级治疗,再到后续干预、慢性病管理等环节,进一步保障企业员工的身心健康。
“尽管长寿时代不可避免,但凡事都有向好的那一面,关键就在于是否有清晰的规划意识。”泰康养老业务负责人说道。通过一揽子保险服务,解决客户在长寿时代的医养难题,是泰康养老的目标。
总而言之,对个人来说,要保证晚年生活品质在线,就必须在身强力壮、还能赚钱时提早规划,为自己建立多渠道的养老和健康保障。饱囤干粮,变老不慌——这或许是我们直面长寿挑战时可以选择的更优策略。  







欢迎光临 微言网 (http://www.cwy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