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标题: 疫情下政务公开更应响鼓重槌 [打印本页]

作者: 微言网编辑部    时间: 2022-4-26 10:13
标题: 疫情下政务公开更应响鼓重槌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下发了2022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它既是对政务公开工作的具体部署,也是对近十年来不懈推动的政务公开的响鼓重槌。

今年的工作要点,除了就加强涉及市场主体、减税降费、扩大有效投资、疫情防控、稳就业保就业、公共企事业单位、行政法规和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优化政策咨询服务等内容具体派活,还特别要求完善工作机制,夯实基础,以保障政务公开的持续性。

政务公开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关键,是落实“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政治理念的重要抓手。国务院从落实党中央深化改革决策部署的高度,多年来持续发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基础上,不断出台相关的《意见》和《通知》,提出具体要求,政务公开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各地、各级政府从政务公开的观念到行为,仍然存在滞后现象,瓶颈较多,痛点不少,“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仍未成为普遍共识,工作机制不完善,政府“闭环运行”的现象仍然较为突出。

在处置公共突发事件中,因为信息公开不及时、不规范,造成不良影响和次生舆情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

一些地方政务公开落实不力,与观念落伍有直接关系,陷在原本形成的行政逻辑中,缺乏对“公权力应公开化”的认识,不相信民众,把政务公开看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受这种思想影响,他们只看到公开带来的麻烦,没有看到不公开造成的公众疑虑,和对政府信任度的损害。公共事项决策时该公示不公示,该听证不听证,实施中不重视释疑解惑,直到推动不下去,引发不必要的反弹,又悄悄收回成命,严重损坏政府的公信力。

由于政务公开往往涉及存在问题,有的地方把政务公开当成露家丑、出洋相,不愿直面存在问题,回应公众关切。极少数人害怕政务公开导致失去权力寻租的机会,对规划调整、市场准入以及惠民政策实施等事项,故意不予公开或“打折公开”。

近年来,国家为改善民生出台了许多保障政策,特别是在近三年的疫情防控中,为了保持经济平稳,促进就业稳定和消费恢复,推出“组合拳”举措,一些地方却因为政务公开工作欠缺,在“最后一公里”发生阻滞,影响效能发挥。

政务公开的欠缺,还与能力不足密切相关。一些人耽于冗务,疏于学习,对信息传播、互动、反馈的特征和规律不了解、不熟悉,对政务公开感到发怵,想公开而不敢公开。有的公开内容不具体,公开方式落后,公开渠道老套,甚至于把政务公开变成了展示“成绩单”,定期在传统媒体上刊登工作总结了事,变成了敷衍性、应景式公开。

近年来,一些地方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失当,引发人们对政府公信力的反思。有的反应迟钝,小事拖炸;有的无所用心,敷衍应付;有的自作聪明,转移焦点,甚至于机会主义作怪,认为“摆平”就是水平,发布不真实的消息,引发普遍质疑,导致舆情猛烈反弹,使地方政府深陷“塔西陀陷阱”中。它们都可归咎于政务公开的不善为。

国务院的政务公开工作要点,针对性强,要求明确,对于在当前复杂环境、不可预见因素增多的情况下,做好实际工作,实现行稳致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有着重要意义。各级政府、各个部门主官要提高站位,不仅要认识到政务公开对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的作用,更要认识到它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抓手,持之以恒把它抓紧抓好。

各地、各级政府要不断探索,把政务公开贯穿于政务运行的全过程,以政务公开推进简政放权。要积极倾听民众呼声,了解民众所想所盼,做到越是热点越公开,越有疑虑越公开,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以规范、权威的政务公开填平所谓的“塔西陀陷阱”。

通过政务公开,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不断增强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推进权力使用的源头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通过政务公开消除政策“肠梗阻”,减少民众身边的“微腐败”。

还要大力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不仅要把政务新媒体建起来,更要使它们“活”起来,使其真正发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公共服务的应有作用。(作者田心系政邦智库研究员)







欢迎光临 微言网 (http://www.cwy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