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时间11月3日,美国大选投票日开始,不久将尘埃落定。而大选结果会对美国未来的国家走向、特别是对外战略走向产生决影响。而具体到亚太地区,此次大选将对美国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简称“印太战略”)的未来有哪些影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自2017年11月提出“印太战略”,到2019年6月五角大楼发布第一份报告《印太战略报告:准备工作、伙伴关系和促进地区网络化》,美国“印太战略”的演变有一个明晰的观点:中国力量的上升是对印太地区各国的挑战,也是对美国主导地位的威胁。而这种认知也在不同程度上,与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的战略评估相符合,形成了上述四国“四方安全对话”的共识。需要注意的是,美国提出“印太战略”之前,三国已在政府和学术层面提出过类似观点。可见,经过时间酝酿且具备地区基础,“印太战略”作为国家战略,不大可能因大选或总统更替发生颠覆性改变。
而从中国视角看,“印太战略”显然有不利影响。10月13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吉隆坡表示,美国的“印太战略”,事实上是企图构建所谓印太版的新“北约”,鼓吹的是早已过时的冷战思维,推行的是集团对抗和地缘博弈,维护的是美国的主导地位和霸权体系。他强调,该战略违背东亚合作中的互利共赢精神,冲击以东盟为中心的区域合作架构,损害东亚和平与发展前景。这种表述既表明了态度,也暗示了中国“准备长期应对”的含义。这间接表明,“印太战略”的大框架和主旨,短期内不会改变。
然而,从宏观看,尽管“印太战略”将中国经济、军事和战略利益等产生不利影响,但实际影响将比较有限,受各国内部和外部的因素制约。
此前,特朗普政府的战略排序里,“印太战略”并不是首要的。这和美国冷战后“重视欧洲和中东”的传统战略相吻合。因此,在一些具体实施上,虽然一些美国高级官员常声称会向印太地区国家提供包括资金在内的大量支持,但真正兑现的有限。另外,“印太战略”虽声称“美国与其盟国会动用国家权力,在外交、信息、经济、金融、情报、执法和军事等多个方面整合”,但美国更多关注安全和军事合作。而日、澳、印等国的出发点却各有不同,和美国存在分歧。比如,印度就视印度洋为自己的传统范围,不愿意其他国家特别是大国过度介入。日本、澳大利亚虽然也很关注“航行自由”,但更则注重经济方面的区域联合。而在四方之外的东盟各国,很大程度上对“印太战略”持观望态度。
因此,在宏观战略框架不变下,无论特朗普是否连任、拜登是否当选,“印太战略”未来可能会在几个方面产生变化,需要持续关注。
第一, 其战略排序是否会提升。这取决于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是否会进一步加大对中国的遏制与围堵。
第二, 战略框架内的其他国家,是否会进一步加深对美国主导模式的依赖。这却决于各国对于中国未来角色的判断和美国未来安全承诺的评估。
第三, 外部大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疫情对经贸的影响,会加强还是削弱印度和太平洋地缘的整合。一旦出现经济保守主义导致的关系疏离,各方将如何调整。
第四, 在今年中印关系出现问题的情况下,美国是否会加快将印度纳入战略框架的进程,进一步将中国排除在地区之外。
总之,美国未来印太战略的走向,其进度和程度取决于中美关系和中美互相的战略评估,双方的沟通和角色判断将变得非常重要。
作者:王绥翊 前新华社军事记者,军事评论员
欢迎光临 微言网 (http://www.cwyan.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