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标题: 你愿意Pick女性不一样的美吗? [打印本页]

作者: 张玲    时间: 2018-6-3 14:58
标题: 你愿意Pick女性不一样的美吗?

  最近,有两个“与众不同”的小姐姐走红了。
  第一个是来自香港的“最美搬运工”叫阿珠,有天使的面容和魔鬼的身材,偏偏八年如一日,做着粗重的体力活。靠自己的双手,堂堂正正地生活,还可以将百来斤的货物轻松搬上搬下,还说:“有汗出有粮出,就没有什么问题”“我不可以倒下,因为我倒下就没有人撑我”。
  第二个是女团偶像选秀节目《创造101》的选手王菊,在节目里,她偏黑的皮肤、略显粗壮的身材,虽然与一众肤白貌美大长腿的女团成员不同,但因为她个性突出、表现亮眼,一举成为这个热门选秀节目的现象级人物,被观众讨论追捧。
  看上去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人,在同一时间节点走红,象征着不同于主流认可的“女性美”正在更多地进入公众视野。
  媒体怎么评
  刘念在发表于人民日报的文章《“最美搬运工” 美在奋斗中》中指出,不一样的女性美,美在奋斗中。是靠努力一步一步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她接受采访时说的两句话,尤其让人佩服:‘有汗出有粮出,就没有什么问题’‘我不可以倒下,因为我倒下就没有人撑我’。这两句话加在一块,其实就是当年陶行知先生的那首著名的《自立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从自己的条件出发,找准努力的方向,然后就是付出心血。路上的障碍,靠努力一点点铲除。每克服一个障碍,就会增长一定的能力、换来一定的收益,而这就是继续前进的新出发点。一步一步,越走越稳。这个过程,互联网行业中称为‘赋能’,久吟成诗、久战成将,自己真正拥有了技能甚至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人生才真正有了保障。”
  除了有奋斗美之外,黄帅在发表于钱江晚报的文章《突然偶像:王菊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中表示:什么是美,如何造就美,本来就没有唯一的答案。美是多元性的,新的美感范式也值得被欣赏——
  “其实,什么是美,如何造就美,本来就没有唯一的答案。从日常生活观感来说,正如古人所讲的‘环肥燕瘦’的道理,美的标准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也会有很大差异。王菊所展现的一种美的风格,的确与不少人的常规观念不同,但如果以更加多元化和纵深的视角来看待,其实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王菊并不是第一个突破常规偶像形象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就像李宇春登上‘超女’舞台后,也是突破了过去人们对女明星和偶像美的风格的认识,很多人开始认同李宇春的风格,她也引领了时尚风潮。偶像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能制造新的美感范式,恰恰说明明星自身的魅力。当然,王菊的火是否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我们可以从中理解美的多元性,并以更包容的姿态看待各种新鲜事物,而这种思维并不该只是一些年轻人所拥有的。”

  诞生于90年代的辣妹组合,每一个“辣妹”都有独特的个性与标签
  张萍在发表于澎湃新闻的文章《社会越文明,越能欣赏“力量感女性”》中指出,社会文明程度越高,女性就越有权利选择不再顺从男权视角下的“她者”形象,Pick自己的生活和存在方式——
  “只有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社会才能越来越多地欣赏到女性的力量之美。一个男女平权的社会,女性有权利选择不再当男权视角下的‘她者’,不去示弱藏拙,扮演情商高、姿态低,不想要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我们离这样的社会越来越近了。也因此,当女德班和某些自媒体公众号,企图为封建男权招魂,披着科学的外衣,兜售荒诞的当代女性被供养指南,迎合某些女性的物质焦虑时,很快被人戳破西洋镜,钉在耻辱柱上。”
  “最美搬运工阿珠和王菊两位小姐姐,以充满力量感的形式,Pick了自己的生活和存在方式。也让我们看到,争取女性权利和女性社会认同,需要有些人站上思潮的潮头鼓与呼,更需要普通女性身体力行,用那种充满力量感的生命活力,赢得社会的尊重,拓展公众的认知。”
  编辑有话说
  在智联招聘发布了一份《2018年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中,有一项关于“成功女性的标准”的调查中,超过一半的女性选择了“在其所处领域有一定成就”。评价标准的变化,或许揭示了更多的人,包括女性自己,更看重对认真努力的肯定,更欣赏用能力来重新颠覆与定义“颜值”的行为。

  图源:《2018年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
  “最美搬运工”和王菊的走红,也许也是人们在“投射自己”。除了颜值即正义,努力和实力也可以是正义。无论出身怎样,外表如何,更多的平凡人也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定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美。
  用“打破”而非“迎合”的方式,去面对既定的规则与框架,或许也是不同于传统审美架构的两位女生的走红方式。正如王菊的拉票发言说道:“有人说我这样子的,不适合做女团,可是做女团的标准是什么?在我这里标准和包袱都已经被我吃掉了,而你们手里握着的,是重新定义中国第一女团的权利。”

  王菊在选秀节目中的发言
  观众投票给她,何尝不是渴望主流文化和审美可以有更多样的延伸?希望让少数派或者表现得不合群的人能够有更多的存在方式,不用为了迎合而改变自己、放弃自己,成了没有特点、没有个性的大多数。在一群肤白体瘦的日系韩系小姑娘里,显得又黑又壮王菊爆红了,这让人们看到,超越大众审美的、不一样的“美”,也能被接受和认同。
  波伏娃曾在《第二性》中发表过一个著名的观点: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前者为“性别”(sex),后者为“社会性别”(gender)——性别关系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并且可以在其中改变。在社会性别的视域里,女性形象不只是一个实体,它是社会身份建构和社会文化再造的载体。不可否认,现代消费社会中,女性的社会性别往往被建构和改造成“被看的”对象,通过世俗的凝视予以强制和定义,比如“瘦才是性感,才是美”“网红脸更受追捧”。

  所以,当这两位姑娘的走红开始重新定义女性形象的时候,我们似乎已经也能够看到日后“天翻地覆”的女性审美——她们不需要“变形”,不需要“隐身”,似乎慢慢有了打破原本的性别秩序的潜质。
  “成为自己”也是她们逃离“自我驯化”的一种直接选择,通过自我“赋权”来给女性更多的自我改造和释放的空间。在这样一个宣称充满挑战精神的年代里,所谓女性意识,不单单是一种归于附庸的迎合,也是一种主动的、平等的争取。






欢迎光临 微言网 (http://www.cwy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