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的齐某从2015年开始,带着4岁女儿开始一趟环游中国的骑行计划。两年来,父女俩到过了全国的绝大多数省份。目前,由于女儿到了入学年龄,他们的旅行暂时告一段落。当记者问他为何带着年幼的孩子一起骑行时,齐某表示:“我每天都是骑自行车去幼儿园接她,但是她有一天和我说,别人的家长都是开车去接孩子,让我以后也开车去接她,这让我产生了一些担心,后来决定换一种思维去教育孩子。”
对于这则新闻,有些网友表示不理解,认为这样的骑行不切实际。而且,即使这位父亲的举动有一定现实效果,那也是个例的风采,是特定情境下的教育成功,与大多数家庭是无关的。
我们或者说整个家长群体作为看客,应透过这件事的现象看本质。父亲带4岁女儿骑行的个例确实有很多特有条件和属性,但这里面也能窥探出一些共性的东西,也可以延伸出一种相对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
具体来看,这位父亲看到了女儿上学之后的思维异化,也就是攀比心理的产生,认为要换一种思维去教育孩子,这没有问题,是父亲关注关心自己女儿的现实展现。至于骑行,是这位父亲选择的相对适合自己、适合家庭和适合孩子的方式。这里要明确的是,这一方式只是教育的表现手段而已,而真正的关键,在于“换一种思维”的现实考量。
“换一种思维”的教育方式,在两年环游全国骑行的历练下,在出去看世界的心灵展望中,延伸出来的是父亲给孩子的真正陪伴与真心关爱,是一种耐心的实际教导和科学合理的精神引导。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经历、一起成长,最终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种设身处地的精细化教育状态。所以,父亲带4岁女儿骑行一事对于家长群体来说,只需要从其表象和深层的东西里,选取适合自己家庭和孩子的东西即可。
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在以身作则的标准下,在严爱有度的现实操作下,给孩子创造更多锻炼的机会,把启蒙教育做好,既能锻炼其意志,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和优秀品质,又能给孩子留下实实在在的精神财富。就比如父亲带4岁女儿骑行这个案例,骑行让女儿认知了中国的辽阔与风采,让女儿初步领悟到物质与精神的区别。在物质上和别人攀比的心理,也在这种另辟蹊径的教育方式中,被正确的价值观疏导和纠正。所谓的普遍意义,真谛就在这里。
此类教育方式的具体的践行方法,要看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还是那句话,只要是适合孩子,适合家庭的就可以。而且,不同的践行方法也独特不同的家庭文化,滋润出更为独特、出色的孩子,收获教育的果实。只要能让孩子有触动,有成长,有进步,那普遍意义的现实光芒就不会褪去。
欢迎光临 微言网 (http://www.cwyan.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