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的《爱弥尔》并不好读,不过也时不时出现些田园感的描述,很容易让人脑补出清新的画面。比如他说起培养孩子观察和测量的能力,举的例子是,馋了想吃樱桃,可树太高,怎么才能摘到果子?仓房里的梯子靠谱么?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卢梭给孩子出的一道数学应用题,清奇之处在于,哲学家并不满足于一个书面计算的答案,而是希望孩子能真的爬到树上去。
哲学家秉持的教育理念是“回归自然”。换句话说,是尽可能顺应孩子的天性,让美好善良的品质在纯粹的自然状态中激发出来,不受社会成见的束缚,“没有什么劳心的焦虑,没有什么痛苦的远忧,实实在在地过着现实的生活,充分享受着那似将溢出他身体的生命。”
鲁迅先生对自己的孩子,也很讲求顺其自然,极力避免戕害儿童的天性,反对把孩子压得“瘟头瘟脑”。现在去读散见于鲁迅文集的教育评论文字,还是忍不住“+1”和点赞。
絮叨这些,是有感于近来密集出现在新闻列表里的学生“减负”话题。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王国庆也看不下去了,周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王国庆回答关于中小学生减负的问题时相当动情,感慨“几十年喊减负,有些地方孩子的书包越喊越沉”,“做完了一天的功课”,压根都没有时间“尽情欢乐”。
听到发言人的这番言论,我这个远离课业多年的前学生,心里还是有所触动。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减负这个词第一次铺天盖地地出现在大众视野,好像是在2000年,一晃十八年过去,小朋友们依然在为沉重的课业烦恼。最近,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一份报告披露,2010年到2015年间,中国小学生和中学生在校时间分别增加了20.9%与42.9%,课外补习时间更是“领跑全球”。
前不久,杭州市出台了小学生延时上学的新规,也算是回应了现实。小朋友睡足觉吃饱早饭,也没有想象得那么容易。这么多年过去,“减负”这件不大不小的事,还真是任重道远。
人们都不愿意谈论老生常谈的话题,道理都懂,可人们忍不住要被现实打败,你也想不出立竿见影的办法改变现状。爬上樱桃树那样的寓教于乐,实在是太麻烦了,“见效”也慢,不就是算一道应用题么,坐在屋子里学得也许更快呢。
书包越来越沉,说到底里面装的都是竞争焦虑。十几年过去了,升学依旧被比喻成一场赛跑,都不带变的。孩子之间要竞争,家长之间要较劲,学校也放不下排名和升学率,也难怪“越喊负担越重”。想占据领先位置,要么跑得快,要么就抢跑。火爆的课外培训,不就是在引导一场大型抢跑游戏么?王国庆批评某些机构“煽动社会焦虑情绪,成为他们牟取暴利的工具”,说的就是让小朋友及其爹妈都身心俱疲的社会现实。相关吐槽连起来可以绕地球好几圈,简直要成为城市亲子关系头号杀手。
喊了那么多年的口号,极容易就被焦虑掩埋,背后的原理古老却顽固。我知道这样很累很盲目,可是如果不快步跟着,焦虑可能就会翻倍。人终究是会被得失心裹挟的动物,这并不可怕,只是被得失心异化,而忘记了百年以前、两百年以前的先哲就参透了的道理。成为“赢家”之前,首先得成为饱满、自主的人。
其实很多人都已经觉醒,并用智慧在让孩子的生活与精神世界变得更好。去年,宁波小学老师王悦微小小地火了一阵:一个小男孩找她“告密”,举报同学带零食到学校,她了解到男孩是因为索取零食不得“报复”同学之后,反而惩罚了“告密者”。赏罚分明的老师,让一帮从小没少被老师误解受委屈的大人“老泪纵横”。谁不喜欢这样公正有耐心的教育者,谁又不渴望这样宽厚不急躁的成长环境呢?
这位王老师的所作所为,和“减负”没什么直接联系,她不过是回归到了教育本质,把焦点更多地放在人的成长上。但恰恰是这种关切,才能真正把孩子们从越来越沉的书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学会享受生命最纯良最自然的状态。
欢迎光临 微言网 (http://www.cwyan.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