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然 发表于 2016-9-6 12:31:38

“素餐”考辨

                                           “素餐”考辨      湖南教育出版社曹典谟

《诗经·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公孙丑早在战国时期,就向亚圣孟轲提出了询问,直到现代中学生又向老师援疑质理。为此,我作了一番粗浅的考证和辨析。由近及远,列举如下——
五年制中学高中课本《语文》第一册(1981年11月第一版)第218页是这样注解的:
“那些大人先生们呵,可不白吃饭啊!这是讽刺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的反话。素餐,白吃,指不劳而食。下文‘素食’、‘素餐’意思相同。”
教科书上的这个注解,是今人著作中的同类解释,也是两千年来的传统解释的演变。其根据是《诗集传——宋朱熹集注》。朱熹注道:“素,空。餐,食也。”
朱熹又解说道:“诗人言有人於此,用力伐檀,将以为车而行陆也。今乃置之河干,则河水清涟而无所用,虽欲自食其力而不可得矣。然其志则自以为不耕则不可以得禾,不猎则不可以得兽,是以甘心穷饿而不悔也。诗人述其事而叹之,以为是真能不空食者。后世若徐穉之流,非其力不食,其厉志盖如此。”
看来,朱熹认为《伐檀》是歌颂君子的,而且更认为是君子歌颂君子的。那末,其作者则不是民,也不是民歌了。由此推论,《伐檀》也就不能算作民歌了。
这种歌颂的基调,也不是自朱熹始。始作俑者,孟轲也。
《孟子·尽心上》载道:“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子,则孝弟忠信。不素餐兮,孰大於是?”
你看,在孟轲看来,君子不素餐,是天经地义的;其维护君子的立场,是多么坚定,其歌颂君子的调子,是多么的高昂!
当然,今人是不会因袭这种陈旧的观点的。于是在将“不素餐”注为“不白吃饭”之后,加了一个“反语”的说明,以圆其说,以示今人古人观点之不同。
我认为,这样的解说,还是可以商榷的。理由如下:
首先,从《伐檀》的思想逻辑来看,作者是在强烈的控诉贵族掠夺财富,贪得无厌。贵族掠夺那么多貆、特、鹑,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享受,为了不吃没有禽兽肉的饭食啊!这是一种层递的修辞手法,加深了诗的思想意义。白居易的讽喻诗大概就是继承了这种手法。如果说这是“不白吃饭”,是“反语”,则似乎降低了诗的思想意义。而且,“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这样的反问句,已经直接揭示了君子的“不劳而获”,无须简单重复。
再说,为什么会产生歧义呢?关键在于对“素餐”一词的理解。如果说,“素餐”即“白吃,指不劳而食”,那么它就与“尸位素餐”的“素餐”同义了。这是往往容易混淆的。如果再作深入的考证,“素餐”一词还有多义。朱熹注“素,空。餐,食也。”是对的。但他的说明与注解不符,竟把“空”说成“白”(副词),竟把“素餐”说成“不劳而食”了。在这里,朱熹的解说同孟轲的回答是相近的。这就是说,孟轲、朱熹认为君子是“劳而食”的,因而进一步唱出了歌颂君子的高调。这种观点,反映了他们的封建士大夫的立场。
今天,我们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当然对此不能苟同;用“反语”以圆其说,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反语”只是一种修辞手法,并未改变“素餐”一词的原意。
这是我的一种大胆考辩,供行家参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素餐”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