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编辑部 发表于 2022-7-8 17:37:42

邓公如何走过人生低谷时?

前两天,一位同城粉丝告诉我,他们公司组织观看电影《邓小平小道》,问我有没有兴趣参加。这是今年春天上映的一部新电影,讲的是邓公当年被贬居江西的故事。可惜,时间不凑巧,电影最终没看成。不过,在他的那段历史中,有几件事让我印象非常深,在过去的人生低谷时,曾带给我很大的启发。刚到江西时的邓小平夫妇和继母(左一)01临去江西前,邓小平对前来宣布决定的中办主任汪东兴,提出过三个请求。第一,带自己的继母夏伯根一起去。邓小平的这位继母,是嘉陵江上一个船工的女儿,作为续弦嫁进邓家。她有着四川女人的能干和勇敢:战争时,保护过共产党游击队的伤员;邓被“打倒”后不久,邓家子女被赶出中南海,全靠她一人照顾。她与邓小平毫无血缘关系,邓小平依然把她当生母一样对待。此番离开北京,不知时间长短,也不知前途几何,继母是他想到的第一个人。第二,把现在卧室的窗帘带去,因为邓夫妇习惯睡觉时,保持室内的黑暗。第三,做几个大木箱,把家里的书带些去。邓家有丰富的藏书,包括马列、历史、文学等等。行前,他们把书精心地挑选出来,装进大木箱里。邓的女儿说:“他们知道,在今后的岁月里,将由这些书来陪伴那些不眠的日日夜夜。”这三个要求,就是邓小平面对生活的变故时,给出的三个要点:睡好觉,读好书,顾好人。1969年10月22号那天,一架老式的伊尔-14飞机,从北京沙河机场起飞,飞往千里之外的江西。机上载着邓小平一家三口,和他的窗帘,他的书。据说,进舱门之前,邓回头望了一眼,想看看久未谋面的北京城。可除了空旷的机场,什么也看不见,随即转头进了飞机。02经过周恩来的精心安排,邓小平落脚在南昌附近的新建县。原本,江西方面准备把他们安排到赣州,周恩来觉得太远,于是打电话说:他已经是六十几岁的老年人了,得个病怎么办?我的意见应该把他们安排在南昌附近,最好让他们夫妇住一栋两层小楼,最好是独房独院,还能在院里做些活动。从这通电话里,可以看到周总理做事之细,也可以看出邓周关系之深(这是又一个可写的题目)。有总理的“具体指示”,江西方面还真找到这样一幢小楼。https://d.ifengimg.com/w1080_h662_q90_webp/x0.ifengimg.com/ucms/2022_28/E19E28AB256D16FC60B0E9A18769251589682737_size679_w1080_h662.png邓小平在南昌的旧居。这里原本是南昌陆军步兵学校校长的居所,人称“将军楼。对这个“新居”,邓夫妇满意,陪着来的“专案组”也认可,算是圆满完成了任务。临回北京交差前,他们问邓小平还有什么要求。邓的回答,令他们大感意外:我同意中央对我的安排。我到江西来了,但我还会出来工作的,我还能为党工作十年。毛泽东曾评价邓小平是“钢铁公司”。这座“钢铁公司”,即便是遭遇“停产”,本身的硬气也还是在的。那幢小楼里,邓夫妇住二楼,一楼住着一位干事,承担保卫加监管之责。有一天,干事来到邓小平面前,让他写一个“心得体会”。邓听后看了他一眼,淡淡地说了一句:“有事我会给毛主席党中央写报告的。”革命家张鼎丞的女儿张九九,曾经去小楼探望过邓小平。她回忆说,那完全不像一个被“打倒”的人:邓老爷子的威严和他的气势,一点都不减当年。03唯独有一件事,能让“钢铁公司”放下姿态。那就是为儿女的事。从公开的资料里可以看到,三年多时间里,邓不断为子女的看病、就业、生活甚至婚姻问题,致信汪东兴。在那些信里,丝毫看不出他曾是一位身居高位的领导者,完全就是一个忧心忡忡的老父亲。其中,大女儿年龄已大,身体不好,可以说是他的一块心病。1970年2月9号,他在给汪东兴的信里写道:(大女儿)她已有二十八岁,本身条件差,至今还没有对象,本人一身是病。如能将她分配到同我们靠近些,则更是我和卓琳最大的奢望了。当年9月13号,他又为同样的事,去信汪东兴:大女儿仍在河北宣化,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分配,我们夫妇仍然希望你能给予帮助。他的这些信,有时能有回应,有时没有回应。而对于受他牵连的大儿子邓朴方,邓小平的感情就更复杂了。他无法多说,只能多做。据他的女儿描述:高位截瘫必须每两小时翻一次身,否则会长褥疮。特别是父亲,就每天帮他翻身,晚上也要起来数次。很多时候,家庭都是支撑一个人走出困境的力量。前提是,你要为它付出,它才会给你力量。邓小平在身处逆境时,更加用力地履行他对家庭的责任。因此,在遭逢浩劫之后,一大家人还能整整齐齐在一起,这是他毕生相当成功的一点。https://d.ifengimg.com/w400_h284_q90_webp/x0.ifengimg.com/ucms/2022_28/F11E03147BDC0EE6EAD16E35E2862BEF4150B0E7_size28_w400_h284.jpg在江西时,邓小平还第一次做了爷爷。04来江西时,邓小平已经65岁。他还有没有后续,身体是很关键的。毕竟谁也不能向天再借五百年。所以,可以看出邓是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意志,不让它垮掉。举个例子,江西的冬天潮湿而寒冷,他是坚持用冷水擦澡的,并且颇为自豪地对家人说:我冬天洗冷水澡,就不怕冷,还可以提高身体抵抗力。根据安排,邓不能干坐在小楼里,还必须到附近的拖拉机厂“监督劳动”。职工们看到这位“新职工”,不仅是万万没想到,更是一整个惊呆了。大家不敢说,不敢问,只按规定叫“老邓”。在车间里,老邓是一位钳工,主要负责用锉刀锉零件。这是他过去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做过的工种,没想到四十年后又派上了用场。一个管理过百万大军的人,如今只能管理手中的一把锉刀。这个落差大到甚至有点穿越。https://d.ifengimg.com/w676_h393_q90_webp/x0.ifengimg.com/ucms/2022_28/97AEEBC7015D25AB55A0E3D25C7B6E6A7453ECC9_size56_w676_h393.jpg邓小平当年工作的车间。他没有摸鱼,而是老老实实地上工。关于这一段,《邓小平年谱》里只有一句简单的描述:1970年夏,坚持每日去工厂劳动,做工时衣衫常常被汗水浸透。夫人卓琳后来补充了一个细节。有一天,她见邓小平一直站着操作很累,就让他找把椅子坐下来弄。邓小平则对他说:你不知道啊,我坐下去,就站不起来了。我当时看到这里,就记住了这句话:坐下去,就站不起来了。05在工厂劳动时,邓小平甚少与人言语。唯独有一次,他主动对车间主任陶排长说,大儿子在家里没什么事干,如果你们家里有收音机需要维修,可以找他。陶排长看到老邓如此为儿子操心,虽然很感动,但是无奈地说:不瞒你说,我家只有四五十元收入,小孩有四个,还有老人,哪里有钱去买收音机啊。听到这话,老邓心里五味杂陈,便不再言语。邓公毕竟是邓公,他不会只是一个钳工。他深陷囹圄,却也关注着外面的世界。而外面的世界,有点让他心塞。有一回,插队的小儿子回来看他,老邓很高兴。吃饭时,小儿子滔滔不绝地讲述了,当时社会里种种混乱的状况。邓听着,眉头紧锁,一直没吭气,最后很严肃地说了一句:你们知道,你们说的都是一些很坏的议论!说这话时,小女儿毛毛也在场,日后她在书中写道:父亲是一个政治家,面对这样一个局面,他不可能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但是,他什么也没有说,他什么也不能说。他只能把思考和信念,深深地藏在心底。当年,为了方便邓小平夫妇去劳动,工人在他们居住的小楼和工厂之间,拓出了一条小步道,就是今天所称的“邓小平小道”。https://d.ifengimg.com/w1080_h538_q90_webp/x0.ifengimg.com/ucms/2022_28/539E2A6FD1F3822478623F9A96B0C4608AD866F1_size1013_w1080_h538.png电影的宣传海报上,用了一句话:想得开,挺得住。有人说,邓小平在小道上走了三年,充满了他对中国未来的思索,也为日后实行改革开放埋下了伏笔。他当时想了什么,已经很难考证。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条小道就是他人生低谷的一个写照,成为他整个人生传奇的一部分。1972年12月,邓小平复出返回北京前,去了趟他多年前曾经战斗的赣南。在瑞金参观时,路不好走,有人要扶。邓说:不要扶,我还可以干二十年。如果从那时算起,到1992年南方谈话为止,他后来真的又干了二十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邓公如何走过人生低谷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