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编辑部 发表于 2022-1-23 14:38:24

30年灭门积案告破:杀妻嫌犯已死于“继子”之手

案件曲折罕见1990年6月,一起骇人的“灭门”案打破了安徽省含山县仙踪镇一乡村的平静,村妇席某及其父母在家中被杀害。经警方侦查发现,席某的前夫凌祖青有重大作案嫌疑,案发后不知所终。追查30年后,警方终于得知凌祖青的去向。畏罪潜逃的他早已更名改姓,但却在几年前就已被人杀害,嫌犯系与他同居女子吴某的儿子熊千飞。不过据熊千飞供述,他自己也是“忍无可忍”——凌祖青“霸凌”他的母亲,还曾“欺负”他的妻子,殴打他的孩子。不得已,他才趁凌祖青熟睡之时拿起了铁锤。这一起悲剧的“案中案”,引发了法理和情理的纠葛。但无可争议的是,熊千飞也因涉嫌故意杀人被刑拘起诉。2022年1月20日,该案在浙江省金华市一审开庭。是嫌犯也是被害人凌祖青有着多个“身份”,除本名,他还自称“小李”、“熊某毛”。“小李”是他结识熊千飞母亲吴某时的伪称,“熊某毛”则是熊千飞生父的姓名。但在凌祖青与熊家最初接触时,他只是个“流浪汉”,没有人知道此人的经历,也无从核实他的真实身份。事情要追溯到1990年6月,安徽含山县大夏村女子席某与其父母在家中被害。警方据现场物证侦查,确定席某的前夫凌祖青是这起命案的制造者。然而,凌祖青已经不知去向,如同人间蒸发一般消失无踪。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警方的追逃一度失去了线索。而潜逃的凌祖青,大约在该年年末来到了江西上饶董团乡,已经沦为乞丐的他化名“小李”,在讨饭的过程中被熊家收留。但没多久,凌祖青就带走了熊某毛的妻子吴某。这一过程,在熊千飞的表述中是“霸占”。而在吴某自己的说法中,她与熊某毛两个人的感情也不好。那一年,熊千飞仅3岁。再次出逃的凌祖青带着吴某到了浙江义乌打工。10余年后,吴某通过一名老乡和熊家恢复了联系,她向熊千飞提出,让他到义乌共同生活,也好学一门手艺。2007年,已成年的熊千飞到了义乌,两年后,他有了自己的家室。起诉书显示,因妻子生小孩需要照顾,熊千飞夫妇即搬至义乌市楼下村与吴某、凌祖青共同生活,期间,熊千飞因怀疑凌祖青有欺辱其妻子的举动等而对凌祖青怀恨在心。2014年年底的一个晚上,在租住房内,熊千飞趁凌祖青在客厅熟睡之际,用铁锤砸其头部,致其头部流血。后为毁灭证据,熊千飞将已死亡的凌祖青分尸抛尸。时间来到2020年。含山县警方再次启动命案积案攻坚行动。通过大数据,警方发现曾在义乌市生活过的“熊某毛”和凌祖青长相极为相似。这些年,凌祖青隐姓埋名,从不用身份证,甚至冒充熊千飞生父的身份,但他的生活轨迹却断在了2014年。很快,警方就找上已经回到江西的吴某和熊千飞。诸多疑点让警方很快怀疑上母子二人——同样是2014年,吴某一家离开了义乌市,熊千飞的妻子也离家出走。在警方的审讯下,熊千飞最终交代了犯罪事实。辩护律师:多方面积累的爆发2022年1月20日,该案在浙江省金华市一审开庭。庭上,公诉人对熊千飞的认罪态度及坦白的质量表示了肯定,但因吴某对案件交代在前,熊千飞供述在后,因此认为不应认定自首。公诉人并无提出量刑建议。熊千飞的辩护人燕薪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他们对起诉书指控的事实没有异议。但希望法院能考虑到,熊千飞的行为系多方面积累的爆发。“我们没有找到极度相似的类案判决,但本案也符合共同生活中因家庭纠纷引发的情况”,燕薪表示,虽然凌祖青杀人犯的身份不能体现其在被杀的事实中存在过错,但他的行为肯定是会对熊千飞造成很多不好的影响。“母亲被拐走了,并且这个人还在他们家生活过一段时间,是要饭的,当时村里闲言比较多,甚至他上学的时候,别的同学也会拿这个事情来嘲笑他”,燕薪说,在案发的时候,熊千飞的生父已身患癌症晚期,从他的角度来说,他肯定也把这笔账记在这个人身上。燕薪说,后来,据熊千飞和吴某的说法,在共同生活期间,凌祖青喜怒无常对他们进行压迫,经常会殴打二人。据熊千飞供述,凌祖青也曾透露过自己杀过人的事实,并借此威胁他们。而据熊千飞自己的说法,凌祖青强奸他的老婆,然后又打孩子。据其供述,这是熊千飞从其妻子处获悉的,但未留下报警记录及物证。然而,熊千飞的妻子至今不知去向,警方也未能让她出庭作证。“按照他的时间线索来说,其实发生他用锤子去打被害人的这个事情和距离他的老婆被强奸没有多久。”燕薪称,熊千飞还表示,当晚喝酒的时候,凌祖青打了他年仅5岁的儿子,长期积累的心中郁结,导致他采取了极端做法。“不管最后怎么量刑,确实都挺遗憾的,熊千飞是在缺乏母爱的环境中成长的,但由于他用极端的方式处理问题,也可以想见他的两个小孩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缺乏母爱和父爱的环境下成长”,熊千飞的另一名辩护人严华丰在庭审中说。燕薪表示,仍然希望法院能够考虑到上述情节,放宽量刑,至少判处有期徒刑,“凌祖青如果当时被及时抓获,也是会判处死刑的,这样的被害人,在案件审理的时候是不是要予以考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30年灭门积案告破:杀妻嫌犯已死于“继子”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