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碗泪流满面 发表于 2019-7-1 16:31:36

中国人为什么充满忧患意识

编者按:我们的民族性里面,为什么温柔敦厚的部分常常不见了?在没有读书之前,一个人应该做到什么?你对生命状态与生活方式的看法是否通透?当我们在生活中经受不同的困惑与迷茫,面对生命里或宏大或细碎的命题,儒学可以成为我们赖以汲取力量与信念的重要源泉吗?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我们在现代社会寒耕暑耘,反刍古代中国的传统经典与思想,又能否在绵长的时间里得到一份安身立命的生活态度和正见思维呢?现代学者基本上都同意,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大概跃动于公元前第十一世纪。当时的周王朝的统治者—周公、文王、武王却没有胜利者的傲慢,他们充满了一种戒慎恐惧的心情。《尚书˙酒诰》文王诰教小子有正有事:无彝酒。越庶国:饮惟祀,德将无醉。惟荒腆于酒,不惟自息乃逸,厥心疾很,不克畏死,辜在商邑,越殷国灭,无罹。
https://p3.ifengimg.com/2019_27/3B79A8929063E77E171739BAADA22857B06342BE_w1567_h753.jpg我们今天读中国的古代经典—尚书,里面看周公的许多演讲,像"周诰"、酒诰",屡次告诫周民族,他们之所以能够得到天命,乃是因为他们工作勤奋,他们饮酒有节,他们不酗酒。周公又告诉他的子民,为什么商民族为什么会失去天命呢?因为他们酒池肉林,这个像商纣王那样,所以就被天所抛弃了。当代新儒家徐复观先生创造一个名词,叫做"忧患意识"。这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忧患意识",和犹太基督宗教的"恐怖意识",就是人要向上投注到上帝,作为祂的子民,经由上帝的怜悯,而得到救赎;以及与佛教的"苦业意识",都构成强烈的对比。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他首先一针见血指出,生命的本质是苦,然后这个"苦"是"果",然后再分析,造成这个"果"的"因"在于"集"。然后他又指出,我们要修行,要得到的"果"是"灭",灭就是"解脱"。你要得到这一个灭,这个果呢,那你就要种"因",种因就是要"道",你就要"求道"、要"修道"。这种佛教的苦业意识,耶教的恐怖意识,都和我们儒家的忧患意识,构成强烈对比。https://p1.ifengimg.com/2019_27/58FC9E43FA5A8620AE321346EE97F4234C41E2B3_w1713_h759.jpg因为忧患意识是一种道德意识,他和耶教、佛教的宗教意识,是有明显的对比的。我们可以说,儒释道的人文精神,都共同的肯定"主体性",但是他们同中有异。儒家所讲的主体性,以"健动为本"。他们致力于化成世界,要转化世界,要使世界更美好,他们相信自我的转化,可以完成世界的转化。他们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因此"经世"这个字,这个名词,是儒家的通关密语。而道家讲的主体性,是以"逍遥为本"。他注重的是观赏世界,而不是化成世界,他成就了中国文化的美学传统。相对儒家与道家来讲,佛教的主体性,以"静敛为本"。佛家讲究从撤消万有之中,得到生命的解脱,得到永恒精神的一种愉悦。可是佛教他有大乘、有小乘,这我们大家都知道。但是大乘与小乘的差别,不是在于"空性",而是在于菩提心和广大行。"菩提心"的内涵就是什么呢?就是指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广大行"是什么意思呢?是指自利利他的实践。小乘注重自渡,而大乘注重自渡并且渡他。https://p1.ifengimg.com/2019_27/B29DA00D96B2530B7E7BFC2748C1C783359B6663_w1560_h752.jpg我们知道"佛"这个字"Buddha",它的原意就是觉者。是指一个人从无明里面觉醒、超拔而出,能够自觉觉他,而利益众生。佛教来华以后,特别是中国大乘佛法,它的人文精神,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点,中国大乘佛法"以人为本"。六祖坛经有一段这么讲,"一切修多罗,就是佛经的意思,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这是最彻底的中国大乘佛学"以人为本"最扣人心弦的一段论述。中国大乘佛法人文精神的第二点,表现在对心的德性之"自由与责任"的同时肯定。一方面大乘佛学主张万法唯心造,主张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认为这世间的万事万物,都与我们的心,特别是我们心的"起心动念"之际有关,或者已经发生关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52》菩萨摩诃萨,未入定位,系心于所缘;已入定时,不系心于境。大般若经第四五二卷有这样一句话,"菩萨摩诃萨,未入定位,系心于所缘,已入定时,不系心于境",这里讲的是佛教的世界观,非常重要的"心与境"的关系。说你那个心,如果还没有处于贞定的状态,你就会容易被外界的这些东西,特别是名闻利养所绑住,那么你的心,如果入于贞定的状态以后,你的心就不会随着"境"而转动,这里是讲心之"德性自由"的这个意思,对主体性充满了肯定。https://p0.ifengimg.com/2019_27/9FCD370C584367DA4600A1234AFB514A2B5DE07E_w1563_h749.jpg可是佛教他又主张,人的心可以在十法界里面升沉。这个"十法界"就是"地狱、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陀",在这个十个领域里面是没有保证的。你已经到了菩萨道,可是你一念之间散乱了、堕落了,你很可能下一秒钟,会掉落到饿鬼道、畜生道、阿修罗道。佛教告诫人们,在这个十个领域里面,人必须不息的努力,否则一旦失去了本心,很可能从人界就堕落到地狱界,这是中国佛教三宗,也就是华严、天台、禅宗共同肯定的一个主张。《论语˙述而篇》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对自由与责任的同时肯定,这种理念是儒佛所共享的,儒家讲自我之主体具有绝对自由。孔子告诫他的弟子,"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又告诫他的弟子,颜渊第一章,"为仁由己,而由人乎?"你要不要做一个仁者,是靠你自己的决定,难道是你的父母帮你决定吗?你的兄弟、你的同学帮你决定吗?不是。从这里看出,儒家主张人的主体之具有绝对自由。一样的,佛教也主张,世界所有的法界,刚才我们讲那个十法界,他是交互融摄,是互相渗透的。因此人虽然是自由的,可是他如果一下迷失了,那他很可能就在法界里面轮回,堕到这个地狱道、畜生道、饿鬼道去了,因此肯定自由的意思,就是同时肯定责任,这是儒佛共同的主张。http://p2.ifengimg.com/cmpp/2017/12/04/09/bd204f5b-1a7f-405a-8069-26556f1839a4_size86_w400_h601.jpg黄俊杰,现任台湾大学特聘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文哲所学术咨询委员、台湾通识教育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台大讲座教授兼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研究领域为东亚思想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人为什么充满忧患意识